聊城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助力轴承行业人才培养2024-09-27来源:中国教育报
轴承被称为工业制造的“关节”,而聊城则是中国五大轴承产业集群之一。随着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聊城轴承企业面临着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那些能够在操作、工艺理解、管理协调、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现场工程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聊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其中提出依托重点轴承园区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实施校企联合招生、培养、实习实训以及师资实践,旨在打造国家级别的轴承产教融合示范点。
2023年7月,聊城轴承产业产教融合平台被纳入山东省首批市级产教融合平台名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地轴承产业的发展,平台内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轴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出了五年制中高职衔接、“3+2”高职本科连读以及“3+4”中职本科直通等多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层次。
基于对聊城轴承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聊城高级工程技术学校与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宇捷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创立了轴承产业学院,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智能设备运维、工业机器人等专业领域开展校企合作招生与联合培养。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教学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原则,校企双方携手努力,创造了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并开发了“四化八共”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借鉴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理论,结合“教育促产、生产助学”的理念,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按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校企双方采用“2485”模式共同培养轴承行业的技能型人才。“2”指的是学校与企业作为“双主体”参与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4”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融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互渗透、学习组织呈现社团化、项目收益共享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强调“学习中操作”,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执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在企业实习实训阶段,则强调“操作中学习”,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锤炼技能,并传递工匠精神,实现工作过程的学习化;在学习组织上,形成社团式的团体学习模式,覆盖课内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激励机制上,学生能够分享参与企业生产所带来的收益,实现项目的利益共享。
“8”是指校企共同组建管理队伍、共建教师团队、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模块化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参与管理和评估学生、共同完成工作教学项目、共享工作项目收益。“5”则涵盖了专业教学标准与工作标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五个统一”。
市域产教融合平台是一个多方协作的教育平台。通过创建产业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了“入学即入职、学习即工作、双主体共同培养、双导师共同教育、订单式特色培养”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创新了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输出形式,有效缓解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当地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性强、愿意留下、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本文为2023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市域产教融合平台的轴承专业群‘248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009]的部分成果)
[编辑:陈慧宁] [责编:陶鹏] [总审:牛辉]